围绕市委“十字”方针,结合郫都区“中优”“西控”发展定位,区委编办深入贯彻落实2020年“三重”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挖掘郫都发展新动力,为建设美丽宜居郫都提供有力的机构编制支撑。
(一)聚焦经济之基,创新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奋力兴建产业兴旺之城。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构建起“领导小组+管委会+专业运营公司”管理体制,设置成都川菜产业园、成都影视城、成都现代工业港3个功能区管委会,印发产业功能区“三定”规定和职责任务清单,明确主责主业,为构建产业生态圈奠定良好组织基础。二是完善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关于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2020年重点任务的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三是深入推动建立产业功能区“吹哨报到”、逆向考核机制,并将逆向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和镇街年度目标考核,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四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员额选聘工作,核定3个产业功能区员额控制数,完成体制内员额选聘工作,有序推进面向社会选聘员额制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二)紧扣基层之需,优化重构镇(街道)职能体系,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水平。一是科学配置镇(街道)职能,紧扣社区发展治理转职能,强化镇(街道)抓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五大职责”,取消镇(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晋级考核等指标,减轻镇(街道)负担,集中精力抓好公共服务和城乡治理工作。二是加快镇(街道)工作重心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转变,优化调整镇街组织结构,按照标题、依据、职责定位、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等9大模块内容,形成了表述规范、相对统一的镇(街道)“三定”规定,厘清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的职责边界,避免职责交叉、推诿扯皮。
(三)解决群众之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民生服务保障能力。一是创新镇街事业单位设置,结合镇(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和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撤销原农业、水务和社保中心,在10个镇(街道)统筹设置农业服务中心和综合便民中心,切实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二是结合镇(街道)特色,因地制宜在三道堰、唐昌和友爱3个镇创新设置景区服务中心,促进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三是持续推进事业单位要素规范,对已印发要素规范的事业单位开展“回头看”,适时提出职责、编制等要素调整方案,目前已完成规范事业单位142家。(郫都区委编办 供稿)
【上一篇】: 天府新区积极探索“局队合一、管罚融合”行政执法改革
【下一篇】: 武侯区多措并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