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按照全市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总体部署要求,新都区深入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审批便民改革向基层延伸,以群众生产生活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问题为导向,以便民化、集成化为重要抓手,全面实现跨区域、就近办理生活服务事项,延伸并拓展服务功能,以提升群众满意率。
(一)打破区域限制,实现服务“无缝对接”。建设从外部形象到内部行为,从管理制度到服务模式,高标准的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站、室),实现了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的全覆盖。此外,探索民生领域事项跨区办,以川渝首批通办事项清单为基础,推进镇级便民服务“跨区办”“异地办”“同标准办”。村级以61项服务事项为基础,进一步梳理“村村快办”服务事项,制定村村快办服务机制,打破政务服务行政区域限制,通过“村+村”互联互办,村与村之间无需审核事项相互确认,对办理结果相互认可,极大的方便了镇域内外的办事群众。
(二)优化服务模式,破解群众多元需求。开通便民利民“直通车”,结合石板滩街道地域经济形势,围绕重点项目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四川农机产业园,以及即将启动的军民融合航空发动机产业园,推进园区服务机制的建立,寻求前置条件与服务事项的结合点,探讨以“群众(企业)点菜+政府配餐”式服务,将便民服务中心开到园区门口,把企业和群众反映最突出、需求最迫切的精准服务送到身边。根据功能定位,分别在新繁龙安、石板滩合兴片区设置镇级分中心,承担部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功能。依托小区物业、电商、驿站、便利店等场所和资源,探索建立不同级别的“微中心”,实现政务服务向住宅商品楼盘区延伸拓展,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强化服务集成,提升群众办事体验。以方便群众为服务宗旨,将基层站所承接的生活服务事项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办理,顺利实现能在村级便民服务室内办理水费、电费、电话费、网络费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服务,并在边远村(社区)设置惠农“微银行”。结合党建、社建、老年活动中心、农业服务、自愿者服务等,建立多元化民生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更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桂湖街道便民中心围绕“桂湖商圈”便民服务理念,打造“商业服务+政务服务十生活服务”多维度供给,多元素服务的政务新模式;斑竹园街道廖家湾社区嵌入引进AI智慧政务服务空间站;石板滩街道便民中心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提供审批、亲子、康养、文化、运动等家门口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四)突出宣传引导,精准提升服务能力。为了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在村级服务室能办理生活服务相关事项,让群众办事不再多跑路,不跑冤枉路,群众享受就近办理,就近服务带来的便利。今年上半年,各基层站点制作宣传海报21000余份,手提袋6500余份,利用超市、活动中心、集中院落等进行张贴宣传,引导群众通过“指尖+网上办”,切实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同时通过中国·成都、成都市基层综合服务监管服务平台、新都香城网、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站进行广泛宣传,利用官方微信号共发布惠民政策信息320余条。
下一步,新都区将紧紧围绕“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工作目标,持续深化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继续拓展便民服务功能,切实解决政务服务集成化问题。将过去传统“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的模式,转变为集成化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作用,有效地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人性化的关怀和情感投入到便民服务的细微环节中,使基层便民服务站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深入人心,并努力通过“零距离”、“心贴心”的服务,使政府职能由“官本位”管理型向“民本位”服务型转变。(新都区委编办 供稿)
【上一篇】: 都江堰市探索“区街合一”改革路径致力实现“1+1>2”组合效应
【下一篇】: 新津区“三举措”积极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综合行政执法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