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着力提升产业功能区运行效能和专业化能力,着力构建更加专业的管理体制和更加高效的运行机制,四向发力激发功能区体制机制优势。目前,产业功能区发展导向日趋鲜明、规划引领渐趋科学、功能配套日趋完善、要素集聚更加有力、体制机制更加优化,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同比增速达到20%以上。
(一)着力构建更加专业的管理体制。一是优化“管委会+专业化运营公司”体制。遵循职能定位、建设发展、运营模式、管理服务、选人用人市场化的原则,坚持专业运营,着力优化功能区“管委会+专业化运营公司”体制。管委会主要专注功能定位、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社区建设,运营公司主要负责片区开发、生态建设、资本运作、能力建设。二是提升专业化运营公司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将市属的彭州市国有投资有限公司、彭州市统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龙门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彭州市创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优化重组为成都湔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石化基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一同作为全市三大产业功能区的专业化运营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二)着力完善功能区运行机制。一是厘清产业功能区建设方面的职责边界。制定《彭州市产业功能区建设职责任务清单》和《彭州市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2020年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中心的履职体系。二是制定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赋权清单,赋予产业功能区在规划实施、用地保障、建设审批、环保督察、企业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三是着力构建“吹哨报到”“逆向考核”机制。市级层面出台《彭州市产业功能区“吹哨报到”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和《彭州市有关单位服务产业功能区发展逆向考评实施办法(试行)》;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紧扣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功能区管委会个性化考核细则,对承担任务的部门、镇街进行考评,考核结果纳入彭州市督促检查暨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考评体系。
(三)着力强化功能区服务保障。一是提升服务能力,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向产业功能区派驻行政审批分局,由产业功能区统一管理和指挥调度,在功能区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在园区内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并联审批和网上办理等便捷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目前市级层面的全部行政审批事项都能在产业功能区实现全流程办理,真正实现了“办事不出园区”。二是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坚持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将执法队伍下移功能区和镇(街道)管理,推动“机构、人员、管理三下沉”,有效解决功能区、镇(街道)无执法权的问题。同时在功能区设立司法所和市场监管所,促进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高效衔接,推行“管理与服务并重”,坚持“走上门”主动服务、“请进来”限时服务、“跨半步”靠前服务、“提效能”用心服务的“四服务”理念,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四)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实行全员聘用、岗位聘任、合同管理,引入智联招聘“企业智赢计划”,凭借大数据和AI技术为天府中药城(四川彭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和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管委会精准匹配专业人才24人;借助成都市产业生态圈面向全国招引高层次专业人才14人;选派彭州市级各部门、各镇(街道)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年轻干部赴产业功能区干事创业49人。二是优化薪酬管理制度。推行灵活的薪酬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灵活的薪酬分配制度,功能区正式聘任人员,无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还是市场化选聘人员,一律都凭本事能力竞聘更高岗位、担当更大责任、获得更多薪酬,树立各类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崇州市委编办 供稿)
【上一篇】: 大邑县优化国有专业公司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
【下一篇】: 彭州市“三项举措”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