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设置首页 | 收藏添加

深入开展机制创新 探索企业服务新模式——高新区构建大孵化体系促进内生增长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1-11-29   查看次数:

大孵化是孵化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构建大孵化体系将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孵化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生式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政府示范孵化器的角色转型和品牌输出。为此,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企业服务新模式,率先在全国实施大孵化战略,实现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高新区以招才引智作为中心工作,聚集了孵化器、孵化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机构、各类中介机构等创新孵化资源构建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一套引进、培育和服务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办法。目前,建设了以6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为骨干的2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孵化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聚集在孵企业1700家,专业人才3.3万名以上,累计毕业企业500家,培育了国腾、迪康、海特、成飞集成、硅宝等13家上市企业。2010年,经高新区孵化的企业上缴税收超过占高新区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一半。8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比例占成都市的80%;20人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2010年,成都高新区孕育创新能力在国家高新区中名列第三名。
    (一)打造政府示范孵化器。集中政府优势资源,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示范平台。目前,高新区政府示范孵化园面积1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3万平方米(预计2012年投入使用),在孵企业638家(包括园外孵化企业),累计孵化企业1300家,毕业企业346家,实现产值180亿元,税收15亿元,提供社会就业岗位2万多个;企业获得批准的知识产权858项,其中发明专利314项,软件著作权270项。正在规划建设占地300亩的孵化园和加速器;二是大力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建设专业孵化器。打破了政府建孵化器的单一格局,逐步发展成为各种投资主体兴办孵化器的多元化特色。围绕七大主导产业,高新区采取联合管理、业务指导等合作方式与社会力量共建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天府新谷创业社区、天河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等一批国家级、专业化孵化器创新集群。社会资源建设孵化器面积约90万平方米,进驻企业超过1000家,并呈逐年递增的良性发展态势。三是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实施“预孵化”服务,将孵化服务链向前延伸,深入到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大学生创业服务。聚集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400余家,占成都市30%以上,带动2000余名大学生实现就业。迅游网络、亿盟恒信、携恩、盟升、科瑞纳、爱博协诺等大学生创业企业产值突破千万。2010年,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被科技部授予“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四是建立孵化器协作机制。对分散载体资源加以引导,构建虚拟孵化器,联合建立融智孵化园等孵化器;与各孵化器和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大学科技园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引进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和项目超过1000家。
    (二)引进和服务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和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领军人才来高新区创新创业。今年上半年,高层次人才创业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共吸引39名留学人员和博士创办了30家企业,同比增长43%。截至目前,共聚集留学人员和博士企业365家,高新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00人,其中海归博士超过500人,三叶草梁朋、恒图段江、鱼鳞图罗旭斌、新基因格万华靖等海外高层次领军型创业人才分别入选“千人”、“百人”计划。当前,高新区正酝酿实施“天府英才计划”。
    (三)全力打造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一是引进国际知名的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和原厂商,采取多种模式建立开放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已累计投资1500万元,拥有EDA、FPGA设计流程,提供数字、模拟电路、MPW流片服务、研发测试验证的公共技术支撑环境,与世界最大芯片测试厂商—爱德万测试公司共建“成都IC基地—爱德万测试公司联合开放实验室”;与国内最大的无线测试实验室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电子通信测试公共技术平台;与睿智化学共建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技术平台。政府投资公共技术平台资产近亿元;二是构建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专门成立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管理中心,制定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管理和支持办法,大力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可持续发展机制。将每年支持平台金额从3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用于支持成都本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的共性测试设备、专业测试工具、高端专用设备投入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目前,高新区已认定公共技术平台逾10家,预计5年内公共技术平台将超过100家;三是创新公共技术平台管理和运营模式,由过去全免费改变为实行成本收费和专业化服务相结合,引入专业化机构进行专业管理,采取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建立联合开放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四)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依托梯级融资服务体系和盈创动力等金融服务平台,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一是做好创新基金等政府扶持资金的组织申报。1999年至今,累计组织申报创新基金项目近700个,共有301个项目获得16197万元资金支持,项目受理及立项数均超过全省四分之一,立项率接近5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帮助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获得所需政府资金。累计组织和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以及省、市科技攻关计划等各类计划和基金500余项,获得资金支持超过10亿元;三是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积极联系投资机构、银行、担保机构为企业筹集债权股权融资,推动产业资本与孵化器在孵企业对接。目前,梦工厂被博瑞传媒以4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盛大科技出资上亿资金成功收购星漫科技网游企业,林海电子和迅游科技分别获得1亿元的风险投资。2010年,高新区各类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各类金融支持超过22亿元。
    (五)打造“天府”系列创业文化品牌。创办天府创业论坛,围绕创新创业主题,邀请知名企业家与本土优秀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每季度举办一次。第二届由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主讲,吸引了创业者1000余人参加。与联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想之星创业人才培训基地(成都)”落户高新区;推出“天府创业故事汇”,宣传高新区优秀科技创业企业和企业家,在《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上每半月报道一次,目前已报道六期;与天府新谷联合举办首届全国性的天府科技创新大赛。培养和扶持一批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成长性的优秀科技企业,搭建项目与资本和孵化服务对接平台,共有500余个项目参与角逐初赛。创建天府创业网,成为成都高新区创新孵化信息大平台。
二、后续工作
    (一)尽快规划建设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2011年,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增加天府软件园4期A1栋作为高新区示范孵化器新载体,面积2.8万平方米,预计2012年初投入使用,但根据目前招才引智情况来看,已与超过20余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达成租用意向,面积达6000平方米。预计A1装修完成后一年内将全部出租给以高层次人才创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项目。
    (二)尽快启动实施“天府英才计划”和尽快落实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天府英才计划”,即每年引进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20人符合省委组织部“百人计划”条件,10人符合中组部“千人计划”条件,培育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天府英才基金,用于创业启动扶持、办公用房补贴、安家补贴、投融资支持、国家相关支持的匹配等。此外,尽快启动初始规模8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切实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项目的支持。
    (三)加强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建设。目前,高新区有各类技术平台30余家,分布零散,管理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不能满足高新区中小科技企业的需要,制约了高新区科技创新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大力加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持力度。将每年科技局支持平台金额从目前的3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用于支持成都本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的共性测试设备、专业测试工具、高端专用设备投入高新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的管理机制。由科技局对公共技术平台进行认定,创新中心对平台进行日常管理服务,与科技局一起落实相关支持和补助政策。三是引进国际知名的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和原厂商,采取多种模式建立开放实验室,探索平台国际化的新思路。
    (四)打造高新区专业创新孵化服务团队。通过实行公开竞聘、严格考评、统一岗位薪酬、年度淘汰等管理举措,进一步优化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高新区专业创新孵化服务团队。
 

图片已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