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17年崇州市在成都市率先启动产业功能区改革试点。三年来,崇州市始终遵循锐平书记在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是动力之源、活力之源”的改革思路,率先提出并实施“五个重构五个一体化”、“居站分离”等具有崇州特色的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城乡管理新体制。
一、聚焦专业化改革取向,深化功能区管理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一)职能体系专业化。构建“三定+职责任务清单”的职责体系,赋予功能区管委会统筹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环境营造、投资促进等经济管理和产业服务等职责,厘清功能区主责产业发展、市级部门主责行业统筹和要素保障、镇(街道)主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市级部门、镇(街道)负责保障产业功能区建设改革发展职能,构建权责明晰、协同高效、齐抓共建的产业功能区发展格局。
(二)运营模式专业化。实施国有平台公司整合、优化、升级,组建农投、工投、旅投集团,分别对口负责三个产业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投融资和功能区资产等实施专业化管理和运营,建立起管委会统筹,国有投融资公司服务功能区的市场化运作体制机制,构建“管委会+国有投融资公司”专业管理模式。
(三)管理团队专业化。创新功能区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方式和用人机制改革,建立以员额总控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完善功能区员额管理、岗位管理、薪酬管理等系列配套制度,组织开展了管委会员额述职、岗位竞聘等工作,面向社会招聘产业方面专业高层次人才,推动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收入由岗位工资向绩效薪酬转变,激发功能区管理团队干事创业活力。
二、聚焦扁平化改革取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管理架构扁平化。在功能区改革背景下,把功能区建设和乡镇区划调整“两步并成一步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和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格局,统筹环境营造、统筹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发展,高水平促进产业功能区建设行政跨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增强功能区带动辐射区域经济的能级。
(二)管理层级扁平化。在产业功能区探索实施社区管理服务“居站分离”改革试点,按照15分钟公共服务圈理念,在镇(街道)设立16个社区工作站,承担镇(街道)下沉的政务服务和行政监管职责,剥离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行政职能,促使其回归自治职责,持续提升基层全覆盖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管理机构扁平化。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目标,在农业功能区探索“委镇合一”管理模式,着力实施规划、人员、要素、项目和考核“五大融合”;遵循“人城产”逻辑和“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新型社区”理念,在农业功能区率先探索构建功能区党工委直管社区的“区社合一”管理模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智能应用功能区探索实施管委会+大数据局+新经科局的“委局合一”,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内耗。
三、聚焦精准化改革取向,深化产业社区发展治理
(一)政务服务精细化。按照“应进必进、宜放则放”的原则,将涉及功能区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75项审批服务事项下沉到产业功能区内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受理、办理;强化功能区内执法保障,直接将执法中队派驻镇(街道),实行镇(街道)为主、部门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并由功能区管委会统筹区域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二)公共服务便民化。围绕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以为功能区内“四类人”(市场主体、产业从业人员、游客、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高质精准的服务为目标,在居站分离改革中,将基层办件量大、易于办结的145项公共服务事项统筹下放到社区工作站直接办理,真正实现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实打实便民。
(三)营商环境高效化。建立健全功能区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设项目审批“代办+帮办”服务制度等相关体制机制,在要素保障部门增设(挂牌)功能区发展服务科,实现对口服务功能区建设“一个口子进”,形成以产业功能区为主体,行业主管部门主动服务的常态工作机制,推动功能区重大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重要改革举措精准高效落地。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锐平书记在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提出的“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背景下,产业功能区要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工作要求,持续放权赋能、聚力引智,不断深化和创新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努力构建运作高效、服务专业、业态鲜明的产业功能区改革建设发展新局面。(崇州市委编办 供稿)
【上一篇】: 青羊区完善“三个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