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新津区委编办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优化完善机构职能体系,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有效释放机构改革效能,全面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新津区连续2年获得“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称号。
(一)优化顶层设计,实行“一套机制统领”。一是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相关区领导为副组长的区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二是赋予区行政审批局组织推进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职责,推动营商环境3.0改革措施落地落实,启动营商环境4.0政策体系建设,全面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三是健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实行“月总结、季调度、定期汇报”工作制度,督促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高质量完成各项指标。
(二)强化“数字赋能”,实现“一个平台统筹”。一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由行政审批局牵头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四川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和“营商通”APP,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零跑动”,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邮寄送达”,实现“一窗办、网上办、零材料、零见面”;二是依托“天府蓉易办”平台,投放24小时智慧服务“津小e”自助服务一体机,实现群众办事24小时自助办理;三是深化“综合窗口”改革,依托“天府蓉易办”平台建设“一窗受理”支撑系统,结合镇街“两项”改革将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受理”支撑系统统一受理,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截止目前,新津区6+1依申请事项已实现网上可办率100%,全程网办率达88.3%。“最多跑一次”实现率100%,平均跑动次数减压到0.3次以下,实现承诺提速77%,1324项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简易事项1329项马上办。
(三)持续深化改革,落实“一套标准办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会同行政审批局开展审批服务“流程再造”工作,切实推进为民服务解难题。一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制定《成都市新津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报登记制实施细则(试行)》,允许“工位”注册,实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制,破解企业创业初期办公场地费用高问题,切实落实“一事项一标准”;二是深入推进“一流程一规范”,全面落实“四减”要求。将提交材料减少至5份;将办事环节压减于至1个;将承诺办结时间减少至3小时内;将办理费用全减免,由政府买单。
(四)强化信用建设,实现“一个体系监管”。一是进一步细化信用监管职能职责,强化政府采购项目监控,实现全程痕迹管理,从项目计划申报到审核、确认、公告发布、项目中标全流程,平台均以流转日志的形式详细记录各个环节,实现项目资料及审核意见全流程备案存储,审批手续透明;二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信用联合奖惩,严格落实《成都市信用联合奖惩目录清单》和《成都市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清单》,持续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及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工作。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进一步推动多部门联合监管,扩大抽查覆盖面,联合监管成员单位从2020年的14家增加至22家,联合抽查力量进一步增强。
(五)整合执法资源,推进“一支队伍统管”。一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更大范围执法职责和机构整合,进一步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外,保留设置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4个领域相对独立的执法队伍,有效破解执法体制“条块分割”难题。二是实行“局队合一”执法体制,由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执法大队队长,进一步压缩指挥层级,提高执法效能。三是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在镇街(功能区)设置派驻执法机构,下沉执法力量,提高一线执法人员占比,有效破解职能部门“管得了看不见”和镇街“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瓶颈。四是整合数字城管网格资源,将综治、公安数字监管系统接入数字城管中心,实现平台对接,数据互联;统筹350名综治网格员及21名数字城管监督员等网格力量,实现职能叠加,监管全覆盖。(新津区委编办 供稿)
【上一篇】: 新津区“三举措”积极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下一篇】: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敬斌一行到青白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