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着力构建产业功能区优势互补协同体系。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瞄准最新《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名录》“三城三都”功能定位,优化调整各产业功能区产业细分领域,更新绘制“两图一表”,差异化制定片区综合开发总体方案、片区城市设计以及片区建设运营方案,以“五链融合”打造片区(新型产业社区)“微型生态圈”,促进各产业功能区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协同共进,加快将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融入都江堰城市发展历史进程、承载城市发展核心功能,与城市发展同成长共进步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着力构建产业功能区专业运营职能体系。坚持“小管委会、大专业公司”理念,构建管委会承担管理、运营公司负责建设运营职能体系,编制“功能区管委会+专业运营公司”职责任务清单,制定功能区投资运营公司赋能方案。建立国有综合运营公司和产业功能区调度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功能区管委会和国有运营公司协作能力,推动投资运营公司深度参与功能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打造“投融建管营”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
三是着力构建产业功能区产城融合保障体系。坚持“体制机制是保障”,深化青城山旅游装备功能区“区街融合”改革,进一步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和职能配置,科学设置行政管理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细化完善考评、薪酬等配套制度,健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财政结算、组织人事、考核奖惩、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六统一”产城融合发展职能体系,有效破解功能区与街道行政壁垒和事权不统一问题,促进“三生”融合场景加速集中呈现。坚持“人城产”营城逻辑,运用片区综合开发营造多元体验生活场景,加快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生活共同体。
四是着力构建产业功能区高效便捷服务体系。深化“功能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建立问题台账和挂账销号机制,优化功能区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布局,完善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审批服务体系,推行“1+4+5”牵头行主办行金融服务模式,精准搭建功能区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平台,调整发布功能区金融服务清单,实施产业功能区班子功能结构模型管理,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单,畅通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选任渠道,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专业协会,加快形成平台赋能、专业灵活的开放共同体。(都江堰市委编办 供稿)
【上一篇】: 成华区四项措施激发产业功能区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 蒲江县委编办“三个优化”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