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设置首页 | 收藏添加

成华区全面启动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2-06-08   查看次数: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夯实城市发展基础

努力塑造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环境

——成华区全面启动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推进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委编办在全面总结锦江区、武侯区街道职能转变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抓改革、促发展,抓管理、强服务,抓基层、建和谐”的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路径。目前,已率先在成华区全面启动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其主要做法及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职能定位,推动街道全面正确履职。为充分发挥街道在促进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功能作用,实现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双加强”目标,成华区按照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将街道承担的职能划分为管理服务和经济发展两大类,明确由街道办事处具体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职能,并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职能细分为内部管理、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城市化推进(涉农街道)等五项具体职能。同时,将原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经济发展职能剥离,由区投资服务中心街道分中心具体承担辖区经济发展职能,并将原街道办事处抓经济、抓项目的目标考核内容全部调整到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进行单独考核。
    (二)优化组织结构,促进街道运转协调高效。为进一步理顺关系、精减机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实现“统一高效、运转协调”目标,成华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一项职能由一个机构承担的要求,将原城区街道5个内设科室、涉农街道6个内设科室精减为城区街道4个科室、涉农街道5个科室,并将原承担街道经济发展职能的相关科室和人员整合,设立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在街道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专门承担街道现有经济发展职责。同时,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将原街道所属政务服务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和劳动保障所按照职能归类调整为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
    (三)合理划分事权,推动行政管理权限下放。为深化简政强区、放权强镇事权改革,实现“还权、赋能、归位”目标,成华区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区级部门、街道承担的行政职权、公共服务等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制定了区级部门下放街道、社区办理工作事项的目录清单,并对区级部门下沉街道、社区工作事项办理流程、权责关系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同时,按照严格准入、统一审核的要求,建立政务事项准入制度,明确了由“部门提交申请—相关部门集中审核—区政府审定”的政务事项下沉程序。目前,采取授权或委托等形式,将区级部门承担的有关民政事务、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9大类77项工作事项下沉到街道办理,将住房保障、教育文体、综治维稳等9大类75项工作事项下沉到社区办理。
    (四)创新社会管理,提升街道综合管理效能。为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现街道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三加强”目标,成华区按照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街道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管理三支执法力量整合,依托城管执法队成立街道综合执法队,统一行使辖区城市管理违法行为行政执法、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助维护辖区道路交通秩序等职责。同时,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统筹整合基层各类协管员、大学生志愿者、“两委”成员等力量,按照一个网格不少于300户划分社区管理服务网格,采取“前后台互动、网格化服务”模式,由前台窗口(社区服务站)受理社区居民申办事项及政策咨询,后台网格管理员负责督促落实服务事项。
    (五)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基层综合服务便利化。为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行政审批进中心、工业服务进园区、公共服务进片区、社会事务进院落、温馨服务进家庭”目标,成华区按照集约、便民、高效的原则,以完善政务服务载体为抓手,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市民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集政务服务、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目前4个街道、12个社区已完成市民中心示范点建设。同时,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文体娱乐、社会救助、社工服务等公益服务类事务。
    (六)注重配套改革,确保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为积极有序推进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成华区统筹推进街道目标考核、公共财政体制、人员评价机制等配套改革,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街道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街道与区级部门之间责、权、利不够明确,基层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确保权力与责任相一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人力与任务相适应。
 

图片已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