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堂县自2010年3月被中央编办确定为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全国试点县以来,努力探索人员编制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现代运作机制,规范实施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制度。通过近两年来的试点,全县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科学发展能力有效增强,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一是编制管理研究不断深化。围绕“总量如何控、分量如何动”,深入开展编制管理相关研究和实践。着力推进“人员编制科学核定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课时量和师生比相结合的教育系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体系架构、以床位比和医院等级评定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医疗卫生系统编制核定体系架构;明确了行政管理机构以职责分类为基础,并按照省市下达编制数实行总量控制的“总分结合”编制核定体系建设思路。积极深化“编制使用和职责评估体系”建设,根据机构职责和编制使用内在对应关系,细化完善各类机构职能运行和编制使用评估标准,探索建立部门履职情况监督考核机制,为机构编制核定与调整、督查与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编制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积极推行人员编制实名登记管理制度,采取建制单位人员编制档案和计算机信息档案同时实名登记,人员按照使用编制类别、性质与人员身份、人事关系、财政经费对应登记的办法,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三统一、零差错”。建立健全“双轨动态调整制度”,将编制的核定与调整按照控编数和使用数分别管理,对编制使用数超过控编数的机构实行只减不增,对使用数低于控编数的机构实行逢增必报,通过对编制使用数日常调整和对控编数阶段性调整的有机结合,破解了编制“一定终身、部门所有”的制度障碍。切实完善机构编制督查评估制度,定期开展机构设置、职数配置、编制使用评估检查,并将编制使用情况纳入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维护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编制管理机制明显优化。完善了以编制为纽带的统筹领导机制,将县委编委会和县人事领导小组合并设置,县委编办为其办事机构,对机构编制和人员调配事项均由县委编办统一申报讨论,较好地发挥了编办在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建立了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经费链状联动审批机制,将机构编制审批作为组织任免、人事招录(调配)和财政经费管理的前置依据,涉及组织任免事项,一律先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职数;涉及人事招录、调配,首先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用编,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用编通知》进行招录、调配,财政部门最后根据《上下编通知》和人事相关手续办理经费事项,实现了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一体联动。
四是编制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坚持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编制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行主体业务平台办理,依托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建成了金堂县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经费信息化网络政务平台,将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的具体内容固化为46项标准化的网络业务流程,实现了数据共享、网络审批、信息联动、实时监督。同时,为使“动态管理”更好地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分类要求,还建立完善了“动态管理人员流转库”,对招录派遣紧缺人才、特殊人才,依据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分类,结合“动态管理人员流转库”科学调剂核拨编制和实施上下编,有效保证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上一篇】: 成都市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推进政务服务环境便利化
【下一篇】: 金牛区扎实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