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花源镇是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新津县紧紧围绕试点工作各项要求,立足县情实际,通过“转职能、强基层、建机制”,积极探索创新花源镇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下放管理权限,促进便民服务高效。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新津县通过设立派驻机构、委托和直接交办等形式,将14个县级部门共96项行政管理事权以及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下放给花源镇,同时将所有行政许可和政务服务事项向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并依托村村通电子信息政务网络向村(社区)延伸,实行“一站式”服务。2011年,花源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各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共办结代办服务事项26100余件,减少了办事环节,节省了办事时间和费用,有效促进了便民服务的高效化。
二是培育社会组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花源镇的组织结构,将原来的“五办一所”调整为“一办四中心”,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交由社会专业组织管理,实行服务外包。目前,花源镇已将城区道路保洁、照明维护、景观绿化、小区管理、就业指导等项目外包,解决了40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初步实现了政府“花钱养人办事”向“花钱雇人办事”转变,有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
三是探索网格管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为加强社会管理,花源镇积极探索以群众工作站为平台,社区经理、协调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为抓手的“1+3”基层工作运行模式,即: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责任网格,组建由镇政府社会管理专员、村(社区)人民调解员、基层民警、社区经理以及社区义工组成的工作队伍,分片负责网格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逐步构建了“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目前,花源镇依托“1+3”工作模式,已建立民情档案2000余户,收集群众建议意见15类800余条,协调处理遗留问题、治安问题100余件次。
四是完善保障机制,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新津县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将花源镇地方财政收入(县级所得)全额留镇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由县财政每年划拨2000万元专门用于花源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镇域范围内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净收益的11%划拨镇财政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出。通过完善财政保障政策,增强了花源镇的造血功能,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基层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上一篇】: 金牛区扎实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下一篇】: 金牛区积极探索推进街道职能转变改革